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安全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与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强化本质安全,增进人民安全健康福祉,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河南省“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形势分析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河南省委、省政府部署,全市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力推进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与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灾害风险普查普控,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1.安全生产监管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
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深入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和《河南省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积极构建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责任体系。坚持制度规范,出台《焦作市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履责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双报告工作制度》,明确151家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每季度向市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汇报职责履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等情况。指导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编制安全生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定年度执法计划,促进监管执法科学化、规范化。完善考评机制,印发县(市)区安全生产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对县(市)区、安委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进行工作绩效考核。改进检查形式,组织各县(市)区应急部门开展安全生产交叉检查,重点检查企业三大系统建设情况,突出检查安全生产培训及安全事故警示教育开展情况,全面检查企业“人、机、环、管”安全状况。
安全监管执法力度持续增强。完善安全生产打非治违长效工作机制,结合安全监管“强执法、防事故”工作,大力开展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消防以及道路交通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逐步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完成网上监管执法系统、高清会议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系统执法人员达到进入全省应急管理执法系统进行网上执法信息录入的水平。完善约谈和跟踪督办机制,对问题较多、整改不力特别是事故易发多发的县(市)区、行业(领域)及单位严密关注,及时约谈相关单位负责人,并实行重点管理。积极推行安全生产同类事项综合执法、部门联合执法,降低执法成本,提高监管实效。建立“企业自查、专家排查、部门抽查、政府督查、责任追查”隐患排查模式,积极推行“双随机”检查,健全跨行业、跨部门安全生产联合执法行动新模式。
安全生产重点工作取得成效。持续开展危险化学品、工贸、非煤矿山及尾矿库、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围绕钢铁煤气、涉氨制冷、粉尘防爆、有限空间等重点作业,深入开展交叉互查。全市一到四级重大危险源危化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全面完成,49家有重大危险源的危化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全面完成,温度压力液位泄漏报警和视频监控上线运行。扎实推进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全市46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8家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422家加油站、9座非煤矿山均已完成建设任务,覆盖率达100%;1065家工贸企业完成建设任务,覆盖率达95%。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教育视频进基层等宣传教育活动,借助《焦作应急》电视节目和《焦作日报·应急管理周刊》等市级主流媒体,把安全生产知识和警示教育案例送入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安全意识。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全市安全生产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等各项指标呈平稳下降趋势,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和危化品及工商贸易企业10万从业人员安全事故死亡率均低于国家和河南省平均水平,安全生产各项指标均在“十三五”规划规定范围内,获评全省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示范市和安全发展城市创建示范市。
2.防灾减灾救灾积极落实,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升
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持续完善。灾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灾害信息进一步共享,综合监测预警、重大风险研判、灾情会商、物资调配、抢险救援等多部门、跨区域协同联动更加高效,防灾减灾救灾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教育效果显著,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有序开展。博爱县成功申报“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县”,完成“综合风险普查及隐患治理”试点清查任务。全市10家社区获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命名,14家社区获得“河南省综合减灾安全示范社区”命名。建立健全了市、县、乡、村四级灾害信息员队伍体系,全市11个县(市)区、108个乡镇、1978个行政村配备灾害信息员6654人,建立起横向协调、纵向衔接、全面覆盖的灾害信息收集网络。市、县、乡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自然灾害救助标准大幅提高,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防灾减灾救灾宣教活动效果显著。着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积极开展“5·12全国减灾日”宣传活动,大力推进防灾减灾救灾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学校、进家庭”,展出宣传版面,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切实提高城乡居民识灾、防灾、救灾的意识与技能,增强自救、互救以及他救的能力。结合我市自然灾害风险特点,指导县、乡、村组织开展灾害预防和灾后逃生等演练活动,依托中裕燃气公司和市地震台建立2个应急安全教育基地,采取多种手段,鼓励群众学习安全知识、查找身边隐患,持续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氛围。
3.应急体系改革全面推进,应急能力框架基本形成
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平稳有序。根据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与职能调整要求,组建市县两级应急管理机构,陆续承接相关部门划转的职能,完成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平稳交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出台《关于改革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通知》《关于建立焦作市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成立焦作市应急救援总指挥部,下设11个专项应急指挥部,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各类重大灾害和事故应急救援,应急管理破与立、防与救、统与分、上与下等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应急管理基础工作持续夯实。机构改革以来,在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及办公场所等各方面得到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修订完善《焦作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焦作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焦作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焦作市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焦作市非煤矿山事故应急预案》《焦作市工贸行业事故应急预案》《焦作市防汛应急预案》以及县(市)区和有关部门各类专项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指导,深入开展桌面推演、“双盲”实战演练等应急预案演练活动,五年来共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7000余次。加强值班值守,严格落实领导A、B角带班,科长(主任)担任值班科长,值班员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实行应急和防汛双值班双值守,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稳步推进。按照“横向到边、竖向到底”要求,多举措强化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联合军分区、武警支队,构建军地信息共享、协调联动、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会商研判、救援联动。目前,共建成市、县两级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12支和1个战勤保障大队,专业救援队3支,社会应急救援队伍4支,依托大中型企业建成危险化品、矿山抢险救援队11支,全市基本形成了以解放军为突击、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专业和社会救援力量为协同、以群众性应急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出台《关于加强救灾物资调拨使用的通知》(焦应急[2019]93号)《焦作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加强防汛抗旱救灾物资管理使用的通知》,先后对全市11个县(市)区的救灾物资库、行业部门的82个物资储备库进行统计,摸排调查了全市160家方便食品、医用、建材企业的生产与库存能力,摸清了应急管理资源底数,基本构建了救灾物资统一指挥、统一调拨、资源共享的救灾物资保障体系。
(二)“十四五”面临形势
1.主要机遇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以及应急管理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均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确定了应急管理的发展方向,为应急管理工作奠定了政治基础。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省委、省政府持续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我市作为全省唯一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双圈”叠合城市,近年来发展势头持续向好,并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区域协同化、城乡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为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应急管理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以来,我市应急管理系统积极适应新体制新要求,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和有力的举措奋力破解难题,逐步厘清了应急管理横向及纵向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逐步构建了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保障等互为衔接的“大安全、大减灾、大应急”管理格局,为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科学技术跨越式进步。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企业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加速淘汰,重大风险得到有效防控,为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经济基础。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监测预警能力提升,为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人民群众应急意识持续提高。随着社会治理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和安全已经成为民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对安全问题高度关注,公众社会文明素质、应急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快提升,应急管理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为推动应急管理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主要挑战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亟待理顺。市、县(市)区两级应急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以及应急管理工作整合力度不足,应急指挥系统功能尚不完善,应急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机构职责边界不清,议事协调机构数量多、职能交叉,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够健全。机构改革推进过程中出现领导与监管责任悬空、工作弱化等问题,部分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安全保障欠缺,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执法基础较为薄弱,执法人员力量偏少,专业能力素质和执法水平不足,应急管理法制建设有待提高。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的应急会商研判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各地之间、部门之间、军地之间协调机制尚未健全,信息发布与舆情引导机制需进一步加强。
安全生产问题依然存在。企业风险隐患认知不足,排查管控机制不完善,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境内公路、铁路交通发达,危化企业数量多,工贸企业数量众多,交通事故、危险化学品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等发生可能性较高,重点行业领域治理任务较重。受体制改革、机构合并、职能分离影响,部分行业领域安全监管职责不清、上下机构设置不对应、工作衔接不畅、部门之间协调联动不足,行业监管效能有待提升。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仍存在力量不足、能力不强、行为不规范、机制不完善和管理不严格等突出问题,亟需完善安全生产社会化和市场化服务体制机制。
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有待完善。我市易发季节性多种气象灾害,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山地丘陵产流和汇流速度快,辖区常年性河流和季节性河流发生洪水的威胁巨大。我市地处华北平原地震带上,地质构造复杂,是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重点抗震设防城市”“河南省地震重点注意地区”,加上煤矿采空区的存在,有发生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构造背景。所辖太行山区为重点森林火险地区,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及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我市自然灾害风险辨识评估能力不足,气象灾害、地震、森林防火、地质灾害等领域治理水平有待提高,韧性城市建设相对滞后,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较为薄弱,自然灾害综合救助机制有待完善。
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有待提升。应急预案信息化和可操作性不足,部分应急预案未及时修订、备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与现场处置方案衔接不紧密,操作性、实用性较差,应急演练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作用。综合性应急救援能力相对薄弱,专业性救援队伍亟待增强,社会救援力量基础较差,社会公众参与应急救援的组织化程度和规范化程度较低,专业领域志愿者发展不足。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尚需完善,应急指挥信息化水平不高。市级综合性应急救援基地进展缓慢,县级应急救援基地建设不足,培训、演练基础条件未得到明显改善。
综合应急保障能力急需增强。应急物资储备的种类和数量仍然有限、布局不够合理,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数量不足、种类不全,大型和特种专业装备缺乏,应急物资储备和快速调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应急产业规划执行度不够,应急物资生产企业种类不全、生产能力不足,资源共享和应急征用补偿机制有待健全。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科技化信息化的手段在监测预警、执法监管、指挥决策、救援实战中的运用仍然占比较低,急需构建市、县两级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化平台。应急宣教力度、连续性、效果不佳,公众整体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对干部和企业的培训存在走过场、走形式等问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未能有效提高。
综合研判,目前我市正处于应急管理事业新征程机遇期、应急管理机构改革窗口期、生产安全事故多发期、自然灾害易发期、构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战略期。我市应急管理体系与本质安全能力建设应抓住机遇、直面挑战、乘势而上,推动我市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二、指导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应急管理的指示和要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发展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防灾减灾救灾相结合的原则,守牢安全生产底线,以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补短板、强弱项、填空白、破难题,着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加强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决策指挥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防范化解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降低灾害事故损失,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我市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示范城市、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保驾护航。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为本,统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坚持应急管理队伍为人民而建、为人民而战,把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应急管理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源头治理、预防为主。强化源头治理、关口前移,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做好各项应急管理前期准备。坚持把突发事件预防工作放在首位,着眼最严峻最复杂局面,深入研究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动态演化规律,提出突发事件防范需求,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坚持属地管理、依法治理。落实属地管理有关要求,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全面统筹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兼顾近期需求与长远发展,合理规划并加强应急体系薄弱环节和需进一步补充、完善和强化的建设内容。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完善政府治理,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社会参与,完善各方联动机制,加强区域、城乡、行业领域和军地协同。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形势趋稳向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较大以上事故起数明显下降,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全社会防范应对处置灾害事故的能力显著增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到2035年,我市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防灾减灾救灾水平全面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应急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大幅跃升,基本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分类目标
安全生产方面:到2025年,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能力显著提升,监管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兴安”效果明显,市民安全素质显著提升,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全面下降,着力控制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基本消灭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有效防范和减少一般生产安全事故,实现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双下降”,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防灾减灾救灾方面:到2025年,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灾害综合监测预报预警平台进一步完善,关键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进一步提高,救灾物资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社会力量参与水平显著提高,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
应急救援方面:到2025年,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顺利完成,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稳步实施,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救援队伍特色鲜明,区域联动、军地协同、社会动员等应急救援统筹协调机制不断完善。
应急保障方面:到2025年,应急平台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天地一体、互通共享的立体化应急通信服务保障网络基本形成,应急和救灾物资储备仓库齐备,应急物资综合保障能力快速提升。
专栏1 “十四五”核心指标 |
|||
序号 |
指标内容 |
预期值 |
指标性质 |
1 |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
下降16 % |
约束性 |
2 |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下降34% |
约束性 |
3 |
工矿商贸从业就业人员十万人死亡率 |
下降21% |
约束性 |
4 |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值 |
<1.3% |
预期性 |
5 |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
<1.3 |
预期性 |
6 |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
<15000 |
预期性 |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1.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完善市级应急管理组织。加强党的领导,全面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协调联动、科学救援、保障有力的应急管理领导体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整合应急管理相关议事协调机构职能,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综合协调机构,强化部门优势互补、职责分工明确、责任无缝衔接的统分结合管理模式,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应急管理格局。
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应急管理组织。采用统筹使用编制资源、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建强县(市)区应急管理机构,配齐配强专业技术人员,实现县级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局队合一”。乡镇(街道)按照“六有”标准,建立完善乡级应急管理“一办一队一库一平台”(应急管理办公室、应急救援队、物资储备库、应急调度平台)机制。鼓励乡镇(街道)整合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议事协调机构,成立应急管理委员会,明确承担其日常工作的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接受县(市)区应急管理部门业务指导,承担本辖区应急管理日常工作。人口数量多、经济规模大、事故灾害风险高的乡镇(街道),要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应急管理专业人员,各类功能区比照执行。
夯实村(社区)基础组织。行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辖区应急管理工作主要负责人。结合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配齐配强应急网格长(员),“两委”成员和应急网格长(员)按照职责分工对应急管理工作负责。行政村(社区)建立“一站两员一队”(安全劝导站、安全劝导员、灾害信息员、兼职应急救援队)机制。行政村(社区)“两委”在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应急部门的指导下,协助乡镇(街道)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建立以居民村民自治为基础的防灾减灾救灾与应急组织,形成应急管理与综治、维稳、安全管理、网格化管理等工作领域的一体化工作格局,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
2.完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
强化党政领导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明确并细化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的工作责任。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纳入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全面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推动自然灾害防治责任制由以行政首长负责制转变为党政同责。健全并严格实施应急管理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和责任倒查机制。建立覆盖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的应急管理网格化工作体系,健全完善网格化运行工作机制。融合党建、综治、应急等职能,实现“多网合一”,打造集党建宣传、信息采集、应急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一张网”,形成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网格化应急治理格局。
落实行业监管责任。按照“三管三必须”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边界清晰、分工明确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自然灾害防治责任制度。强化应急管理部门综合应急管理职责,发挥好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行业部门的专业优势,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形成整体合力。进一步理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行业监管和属地管理之间的关系,及时梳理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监管责任,消除监管盲区和漏洞。
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将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同时列为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落实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层层负责、人人有责、各负其责”的管理体系,构建应急管理责任考评体系和奖惩机制。全面建立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主动报告和直报制度,严格追究瞒报、谎报、漏报、迟报者的责任。
3.完善应急管理法治体系
推进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建设。组建焦作市应急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密切跟踪国内外先进标准,加快制定、修订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的市级和行业标准。
健全应急管理综合执法体系。健全市县两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厘清不同层级执法管辖权限,明确监管执法职责、执法范围,实施分类分级执法,下移执法重心,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重点,建立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强化执法保障。
加强应急管理执法队伍建设。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按照“局队合一”体制,建立准军事化管理的综合执法队伍,配强配齐执法装备,提升综合行政执法能力。严格实施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建立执法人员入职培训、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提高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专业化素质,到2025年底,具有应急管理相关学历、职业资格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数量,不低于应急管理在职执法人员的85%。加大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完善执法人员交流培养和考核奖惩机制。
4.完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
完善应急会商机制。针对事故灾害发生规律、季节特点等,各级应急管理、气象、公安、水利、河务、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消防救援、宣传和网信等有关部门,适时开展联合会商,分析研判事故灾害发生、发展趋势,科学有效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建立健全危化、非煤矿山、煤矿、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教育、文化和旅游等行业安全联席会议机制。
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坚持党政主导、统一指挥、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运转顺畅、处置高效的原则,强化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军地之间、条块之间沟通协调,提升人员、物资等应急资源快速集成能力,建立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以及重大灾害风险防治、应急救援联防联控、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
完善应急信息发布机制。制定事故灾害分类管理、分级预警、平台共享、发布规范的信息发布制度,建立权威统一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升智能发布能力,及时向影响范围内的单位、群体发布预警信息。充分发挥新媒体、融媒体以及自媒体的作用,依托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加快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力争完成各级应急广播系统与应急管理系统对接工作,形成上下贯通、综合覆盖、平战结合、安全可靠的“市-县-乡(街道)-村(社区)”四级应急广播体系。
完善舆情引导处置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应对处置制度,加强舆情监测,及时准确发布信息,确保公众知情权。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及时获取和预报苗头性敏感信息,加强舆论正确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把握舆论主导权。定期举办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提升舆情应对处置能力。
完善社会共治共享机制。增强社会协同力,积极动员市场主体、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应急管理,形成统一指挥、统筹协作、衔接顺畅的应急管理社会共治共享机制。积极发挥红十字会、慈善机构、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在发动群众、宣传教育、社会监督等方面作用。完善志愿服务机制,发挥高校志愿者队伍作用。
完善监测巡查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风险监测制度,建设重大风险点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事故灾害信息,建立智能化预测、预报、预警体系,推动实现从人防、技防向智防提升。建立风险点安全巡查制度,对较大以上风险点实施定期巡查,及时上报巡查信息。
完善督导管控机制。县(市)区要加强对各类功能区、乡镇(街道)安全风险巡查管控情况的督导检查,及时消除风险隐患。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要在森林防火紧要期、主汛期等重点时段加强针对性宣传警示教育和安全劝导。
(二)深化本质安全能力建设
1.深化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持续深化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按照“三个覆盖、两个延伸、一个不变”的要求,强化预防为主,突出关口前移,持续推进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紧紧抓住风险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关键环节,坚持“简便、易行、实用、管用”的原则,通过“一图三单、一题一卡、一企一档一码”,做到“三有、五化”,使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做到“看得见、摸得着、说得清、做得到、管得住”,并充分调动小微企业隐患排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提质增效。全面提质增效扩面,全覆盖推进高危行业和重点监管行业领域、工贸规模以上企业双重预防体系规范、有效运行,同步推进小微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建立双重预防体系建设长效机制。将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作为安全生产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指导督促企业建立风险隐患排查、评估、治理的长效机制,将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内容纳入集中执法检查和日常执法检查,对未依法履行主体责任、风险隐患管控排查不力、存在违法行为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罚。
2.深化重点行业领域治理
全面落实《焦作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坚持创新方式加强监管,综合运用信息化、大数据等现代化手段和“四不两直”明查暗访等传统手段,开展打非治违,分行业分领域全面排查整治安全隐患。
专栏2 安全生产治理重点 |
危险化学品:完善和落实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导则,分级分类排查治理安全风险和隐患。积极推广应用泄漏检测、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等先进技术方法,强化危险化学品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完善落实城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关停并转、退城入园等支持政策措施,提升危险化学品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能力。 煤矿:加强瓦斯防治,精准治瓦斯突出、水害和冲击地压等重大灾害,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规范采矿秩序,加强整合技改扩能煤矿安全监管,推进“一优三减”和“四化”建设,提高执法质量和信息化远程监管监察水平,生产建设矿井全部实现远程监管监察。 非煤矿山:加快装备升级改造,研究制定全市防范化解尾矿库安全风险工作方案,指导企业建设信息化平台、视频监控和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加强重点时段安全监管,深入开展矿山安全专项执法,严密管控停工停产非煤矿山安全风险,建立非煤矿山专项整治定期会商机制。 消防:组织开展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开展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电气火灾、电动自行车、仓储物流等综合治理,实施石油化工企业应急处置能力提升计划,对火灾突出风险源集中开展排查整治,加强重点行业消防安全管理,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推动建设基层消防网格信息化管理平台。 道路运输:深入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加快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等隐患路段和危桥改造整治;推进实施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全面清理整治农村“马路市场”;严格落实治超“一超四罚”措施,深化“百吨王”专项整治;强力整治道路客运领域安全隐患,加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加强运输车辆和驾驶人动态监管。 交通运输:严厉打击铁路非法托运、违规承运危险货物行为,整治危险货物储存场所,升级收寄验视、实名收寄三位一体防控模式,持续推进库区(水域)安全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综合交通枢纽运营管理,开展以游船脱检脱管为重点的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游船冒险航行作业行为。 城乡建设:建立市、县(区)城市安全平台体系,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依法查处违法建设、违规改变建筑主体结构或使用功能等行为,开展城市地下基础设施信息及监测预警管理平台建设,完善燃气工程技术标准,指导各地建立渣土受纳场常态监测机制、推动市政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加强农村住房建设安全管理。 工业园区:完善工业园区等功能区监管机制,明确职责分工,配齐配强专业执法力量,推进工业园区智慧化进程,制定工业园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措施,规范工业园区规划布局,严格进园入园项目准入,将园区相关方和外来人员纳入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完善承包商入园作业管理制度。对工业园区应急资源和能力摸底调研,全面掌握各园区救援队伍、人员、车辆、装备、物资、基础设施等情况,指导工业园区做好应急能力提升。 危险废物:全面开展危险废物排查,落实危险废物贮存安全技术标准和危险废物由产生到处置各环节联单制度,建立部门联动、区域协作、重大案件会商督办制度,形成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加快危险废物综合处置技术装备研发,合理规划布点处置企业,加快处置设施建设,消除处置能力瓶颈。 |
3.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规范化。强制淘汰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工艺技术装备和材料。加大重点安全生产设备、设施、仪器仪表检测检验力度。加强先进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装备。推进重点行业领域企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积极实施“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专项行动,建立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降低危险岗位现场作业人员数量。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融合应用,增强工业安全生产的快速感知、实时监测、超前预警、联动处置、系统评估等新型能力,推动安全生产从静态分析向动态感知、事后应急向事前预防、单点防控向全局联防的转变。
4.建设安全生产社会化市场化机制
完善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政策引导、部门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以服务企业安全生产、服务政府安全监管监察、服务公众安全教育为主责,以提升安全生产社会治理能力为目标,搭建服务平台,壮大服务市场,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更好地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责任保险、专业人才、安全培训、科技支撑、行业组织等社会化服务,加快建立主体多元、覆盖全面、综合配套、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的新型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通过转移、委托、授权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适宜社会组织承担的标准起草、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咨询、检测检验、教育培训、绩效评估、应急救援等活动有关公共服务事项,依据有关规定程序交给社会组织承担。将政府购买安全生产服务经费纳入年度预算,规范支付管理。
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结合灾害风险和应急需求,不断丰富保险品种,重点加强企业财产保险和应急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保障。在危化、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等高危行业领域全面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鼓励其他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切实发挥保险机构参与风险评估管控和事故预防作用。
5.推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
健全安全生产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制度。对存在以隐蔽、欺骗或阻碍等方式逃避、对抗安全生产监管等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观故意行为的单位及主要责任人,依法依规将其纳入信用记录,加强失信惩戒,从严监管。
健全企业违法行为、表彰奖励记录和公示制度。对于因违法违规行为被行政处罚及工作突出被奖励的企业,分别进行公示公告;对于符合纳入联合惩戒范围的企业,一律按规定程序推送上报,实施联合惩戒。
健全信用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共享渠道。强化各类不良信用信息监管应用,利用无人机巡查、用电用水异常提醒等技术手段,多策并举,及时发现打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严格实施联合惩戒措施。
健全安全生产举报投诉机制。完善监管网络,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明确县乡村包片干部工作职责,赋予第一书记监督发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职责,进一步织牢织密“打非治违”监管网络。
(三)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
1.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推动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加强灾害风险分级分类评估,以地震、地质、水旱、气象、森林防火等为重点,推进以乡(镇)街道、村(社区)为调查单位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与减灾能力普查,编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建立市、县两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和综合减灾能力数据库。
完善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制度。完善自然灾害风险普查责任制,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风险研判、评估制度,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与常态业务工作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工作制度。开展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灾害风险评估与隐患排查,对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的风险大小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估。绘制乡镇(街道)与社区(行政村)灾害类地图,包括灾害危险性图、灾害风险图、隐患点分布图和应急疏散图等。
2.强化自然灾害重点治理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和“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构建全过程、多层级风险防范体系,提高防震、防汛防涝、森林防火、地质灾害等重点防治标准。
专栏3 自然灾害防治重点 |
地震:对全市主要断裂开展精细探测及地震灾害风险评价,编制地震构造、地震活动断层分布、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分布图,建设市地震灾害风险数据库。开展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加快推进危房除险改造,对重要市政公用设施进行抗震设防专项论证。 城市内涝:加强海绵城市和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城市低洼地段、下穿式立交、行洪河道和排水防涝主出口等薄弱环节蓄排能力,提高城市洪涝灾害防御水平。 洪水:加强河流湖泊治理骨干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病险水库及病险水闸除险加固、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山洪灾害防治等工作,提高水利工程防洪标准。 森林防火:加快建设森林防火工程,构建完备的“五网”(瞭望网、阻隔网、通讯网、水源网、道路网)、“五化”(预警响应规范化、火源管理法治化、火灾扑救科学化、队伍建设专业化、基础工作信息化)的森林防火系统,全面提升林火综合防救能力。 地质灾害:强化地质灾害工程防范措施,建立地质灾害隐患部位清单,对隐患部位进行治理。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
3.加强韧性城市建设
加快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明确安全发展目标,组织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从源头治理、风险防控、监督管理、保障能力、应急管理等方面全面加强城市安全各项工作。
实施防震减灾工程建设。严格重要建(构)筑物、超高建(构)筑物及人员密集公共设施建设标准,对重要市政公用设施进行抗震设防专项论证,加快推进危房除险改造,提升房屋灾害防御能力。
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山、水、林、田、湖自然生态格局,恢复城市河湖体系,实现城市内涝调蓄空间的增加和优化。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低洼地段、下穿式立交、行洪河道和排水防涝主出口等薄弱环节蓄排能力,提高城市洪涝灾害防御水平。
加快智慧应急建设。依托全市大数据平台,建立集中高效的智慧应急指挥体系,推动风险隐患日常监管、应急响应和指挥决策一体化平台建设,深化应急管理领域联防联动,运用数字技术,提升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优化应急避难场所布局。根据我市城市和重点县乡镇应急疏散特点和平灾结合的要求,充分利用人防以及新农村建设,以建设应急避难基地和标准化应急避难所为重点,为防范区域性和重特大灾害事故提供有效的避灾避难场所。
4.加强乡村振兴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构建乡村自然灾害风险防范体系。加强乡村应急管理、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利用网格系统组织开展乡村常态化灾害风险和隐患排查治理,对自然灾害风险点多的重点村,全面完成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推进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测建设工作,探索建立适合乡村的灾害风险防范体系。
提升乡村基础防灾能力。推动设立农村应急服务站,加强安全农居建设,对自然灾害高风险点实施移民搬迁、危房改造、抗震改造,做好农村自建房屋选址、设计、建设的监管和指导。加强农村道路桥梁安全隐患排查,落实管养主体责任。加强乡村特别是地震、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地区的道路建设、养护和风险评估,提高道路基础设施防御和保通能力。加大农村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普及,提升居民安全意识和防范素质与识灾避灾救灾能力。
开展减灾示范社区(乡村)创建活动。结合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区域协同发展等战略实施,在全市广泛开展减灾示范社区(乡村)创建活动,培育更多的安全村镇和综合减灾社区,动员广大居民支持和参与应急管理,加快构建全民动员、全社会设防的应急管理新格局。
(四)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1.强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加强应急预案管理。优化应急预案动态管理机制,修订涵盖党委、政府、社会、企业和公众等多元主体以及各方职责权限清晰的总体预案。加强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的衔接,实现不同主体应急预案内容上的同步与功能上的协同。完善应急演练制度,严格落实年度应急演练工作规划,开展专项演练、综合演练活动,强化演练评估和考核,提倡无脚本“双盲”演练,切实提高实战能力。县(市)区、各类功能区、乡镇(街道)要结合辖区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等状况,编制针对性强、上下贯通衔接的应急预案并依法向社会公布,每年至少开展2次桌面演练,1次综合应急演练。行政村(社区)在县(市)区、乡镇(街道)指导下编制“多案合一”应急手册或现场处置卡,并针对易发事故灾难定期开展自、互救和现场处置演练。
加强应急预案平台建设。建设应急预案数字化管理平台,健全完善应急预案数据库,加强预案配套工作手册、行动方案等支撑性文件的编制和管理,以应急预案评估和应急预案演练为抓手,推动应急预案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的持续提升。
2.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完善应急救援队伍网络。按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专兼结合的原则,成立市综合应急救援队,组织、指导和参与生产事故及自然灾害抢险救援工作。构建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力量为突击,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以乡镇应急力量和社会志愿者为辅助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加强专业应急队伍标准化建设,出台《焦作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实现队伍办公、装备配置、快速反应、内部管理、培训演练的定量考核。加强各类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建立应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高风险作业补助、心理干预等机制。加大政策支持,提升应急救援队伍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逐步建立和完善专业应急队伍与应急志愿者队伍信息共享、资源共享、联训联演、联勤联动等常态化工作机制。
加强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建立应急管理专家资源库,打造专家资源共享平台,完善专家管理制度与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各领域专家在决策咨询、标准制定、安全诊断、应急会商以及专业能力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3.规范应急救援指挥体系
加强应急救援指挥专业化建设。加大应急救援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力度,建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官制度,建设应急救援指挥案例库,完善应急指挥决策机制,充分发挥专家顾问的辅助决策作用,积极配备先进技术装备,提高应急救援指挥科技和信息化水平。
规范现场应急救援指挥。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现场管理,规范现场应急救援指挥组织架构,保持最佳管理幅度,细化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制定现场应急救援指挥设施设置标准,完善和推广突发事件现场标识应用,强化现场处置统筹协调,实现统一指挥应急力量,统一调配救援物资和装备,高效有序协同处置突发事件。
4.推动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建设
市级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整合现有资源,建设集应急救援队伍驻扎场所、训练基地、物资装备储备仓库、科普宣教基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应急救援基地,承担全市灾害事故快速响应、综合救援、安全保障、专业指导等任务。
县级应急救援基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应急救援基地。
(五)推动应急保障能力提升
1.推动物资装备保障体系建设
加快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按“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原则,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保障和布局,加快以市应急救援基地和救灾物资储备库为主,以沁阳、孟州、武陟、修武救灾物资库为辅,以重点多灾易灾乡镇(村)救灾物资储备为补的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完善市级生活安置类救灾物资储备。根据《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要求,按照我市启动三级应急响应需紧急安置人口数量的50%,储备相应救援装备器材和重点保障物资。科学调整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推动应急物资供应保障高效安全。
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按照各专业应急队伍装备配置标准完成各类装备配置,并根据需要加大专业处置救援的大型装备配置,重点支持配备应急通信技术和产品、空地联动指挥调度平台、智能化和模块化中型高机动应急救援成套化设备、智能化生命搜救产品、可穿戴救援设备、消防直升机,以及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溢油处置、航空应急救援、地下管线抢修、排爆机器人、医疗防护服等专业处置装备。
加强应急管理执法队伍装备配备。按照应急管理部《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配备标准》要求,为执法队伍配备配齐个体防护、执法保障、执法过程、测量侦检等四个类别通用装备及矿山监管、危化监管、工贸监管等三个类别专用装备。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逐年为灾害信息员解决必要的装备,便于更好地开展灾情核查、报送工作。
专栏4 应急救援装备器材 |
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器材。危化品事故救援队伍,配备消防机器人、泡沫消防车、60米以上大跨距折臂高喷消防车、排烟消防车、照明消防车、防化洗消消防车等;矿山事故救援队伍,配备岩全液压钻机、大口径钻机、多功能快速钻机、全液压坑道钻机、智能掘进机、生命探测仪等重要装备器材。 防汛抗旱专业队伍装备器材。配备水下勘察机器人、水陆两栖运输车、水陆两栖挖掘机械、水上救援机器人、大流量移动泵站、管涌探测仪等重要装备器材。 地震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装备器材。配备雷达探测、船艇、水陆两用破拆工具组等重要装备器材。 森林消防专业队伍装备器材。配备山地远程输水车、集成吊仓、大功能自动调压中继功能泵、便携式灭火机、SXP森林消防风水化快速机动站、串联水泵等重要装备器材。 |
健全物资调运与征用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紧急调运机制,对调拨程序、运力组织、装卸力量、物流方式等予以优化,进一步提升救灾物资紧急调运时效。建立以政府为补偿主体、遭受损失的被动员者为补偿客体的社会动员补偿制度,补偿要体现公平正义、有限补偿、财产保障等原则,采用支付补偿金、返还财产、恢复原状和保险等形式。
2.推动应急产业快速发展
建立省级应急产业示范区。深入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豫政办〔2015〕144号),结合我市突发事件特点和产业发展情况,建立1个省级应急产业示范区。
培育应急产业骨干特色企业。制定财政涉企资金等支持应急领域大、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形成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链条互补、协调发展的应急产业格局,促进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推动民众消费观念转变,激发单位、家庭、个人对应急产品和应急服务的消费需求。
3.推动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完善监测预警平台建设。通过物联感知、卫星感知、航空感知、视频感知、全民感知等途径汇集各地、各部门感知信息,基本建成覆盖全市重点高危行业和自然灾害领域的风险感知网络,实现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为多维度全面分析风险信息提供数据源。完善我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优化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形成规范的预警信息发布、更改、解除程序,并制定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加强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综合运用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无人机、单兵装备等手段,建成天地一体、全域覆盖、全程贯通、韧性抗毁的应急通信网络。加强应急指挥平台建设,重点围绕应急指挥场所建设、移动指挥平台建设、极端情况通讯保障能力建设等,推动应急指挥综合化、高效化、远程化、立体化。
建设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形成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的“智慧大脑”,构建包括监管执法、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政务管理等业务领域的应急管理业务应用体系,构建统一门户,为各级各类用户提供集成化的应用服务入口。
4.推动应急文化宣传普及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救灾日”“消防宣传月”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建设应急管理主题公园、教育体验基地(场馆),推动应急管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制定公民安全教育计划,继续积极引导公众做好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避险知识家庭教育,将应急知识纳入学校安全教育内容。
增强应急业务培训。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培训,打造市级应急管理专业培训教育基地,推进应急管理进党校,强化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知识培训,提高应急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机构监管,规范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内容,监督企业系统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培训考核体系建设,规范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加强应急管理和抢险救援人员业务培训,县(市)区每人每年集中轮训原则上不少于2周,各类功能区、乡镇(街道)每人每年集中轮训原则上不少于5天,行政村(社区)安全劝导站站长(网格长)每人每年集中轮训原则上不少于4天。
组建应急科学研究院。围绕应急能力提升,组建应急科学研究院,充分发挥省、市政策机制创新优势和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科学人才技术优势,“立足焦作,面向全省,辐射全国”,推动“产、学、研、推、用”深度融合,着力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四、重点工程
以应急管理工作实际需求为核心,瞄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河南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以及焦作市深化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目标,把握好与焦作市“十三五”已建在建重点工程项目和国家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的衔接,结合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家新基建“七大领域”,拟定六项工程。
(一)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水平提升工程
1.应急科学研究院建设项目
高起点、高标准谋划院地合作,组建河南(焦作)应急科学研究院,力争打造成为应急管理多方交流平台和集“产学研用推”一体化示范基地,将应急领域相关理论研究与应急管理工作实践需求相结合,为区域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应急指挥平台建设项目
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平台是市政府应对全市各类重特大突发事件的总指挥平台,主要包括应急指挥场所、应急指挥通信网和业务系统三部分,即集应急值守、信息接报、监测预警、会商决策、指挥调度、处置救援、社会动员、救灾复产、综合协调等功能为一体的指挥枢纽,也是各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及应急处置信息和运营管理监督、行政效能监督、数据辅助决策等行政管理信息高度集中和汇聚的中心、向区外辐射的大型数据治理中心。实现纵向贯通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机构,并与部里的应急指挥骨干网联通,横向连接各部门的应急决策、指挥调度、协同会商,包括移动会商、跨部门会商、多级会商和态势分析。县(市)区建设应急指挥信息化平台,健全完善应急指挥场所基础设施建设。乡镇(街道)建立容纳人数不少于30人的应急指挥视频调度会议室,利用云视讯系统,建设上接县级指挥平台,下连村级指挥调度系统的应急指挥调度平台(终端),实现县、乡、村三级视频会商指挥调度。行政村(社区)利用村委会议视频终端,依托云视讯对接上级指挥调度系统,做好应急预警应对和应急救援处置工作。
专栏5 应急指挥平台建设项目 |
焦作市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设移动应急指挥中心和现场通信指挥系统、升级扩容应急指挥系统(应急管理一张图)、应急指挥中心视频会议系统、大屏展示系统等,建设县市区指挥中心调度系统和覆盖县域的窄带无线通讯网、建设防灾减灾平台、升级网络和安全设备等。与上下级应急部门互联,与水利、河务、住建、气象、林业、地震、自然资源、交通、生态环境、公安、消防等部门互通,实现数据共享、应急值守、视频会议、视频调度、会商研判和决策指挥调度等功能。总投资4100万元。 温县应急救援防汛救灾指挥平台建设。建立与应急平台联网的应急平台体系网络,包含:应急救援指挥车1辆95万、信息保障车65万、单兵设备10套50万、无人机30万,视频融合系统1套110万、融合通信系统1套及软件80万、地面无线通信网络1套50万,总投资480万元。 山阳区应急指挥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约723.5㎡,利用山阳区消防大队办公楼装修改造,拟将建筑的第5层改为山阳区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约723.5㎡,总投资850万元。 沁阳市、武陟县、修武县、孟州市及中站区应急指挥中心。武陟县投资1000万元,沁阳市投资513.9万元,中站区投资470万元,修武县投资196万元。孟州市计划总投资681万元,其中一期投资219万元。 |
3.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项目
系统总体设计基于“感、传、知、用”的总体框架,分为“五层两翼”。“五层”依次为风险监测感知层、网络传输层、数据服务层、应用系统层和前端展示层;“两翼”是指系统建设应遵循的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充分汇聚整合住房和城乡建设、城管、交通运输等行业主管部门,以及燃气、供水公司等社会企业已建的城市安全风险感知系统,实现城市生命线、公共安全、生产安全和自然灾害等各行业领域感知数据的综合汇聚。利用接入的行业领域监测感知数据,建设统一的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和联动处置等功能模块,并以“一张图”形式呈现城市整体运行和风险态势,形成全方位、多层级、立体化的城市风险监测预警平台以及多主体、大联动应急管理协同处置机制,提升城市安全综合风险管控能力。
(二)生产安全事故预防能力提升工程
1.安全生产信息化综合监管平台项目
通过三维建模还原生产企业原貌,通过接入企业信息、视频图像、在线监测数据等对生产企业、企业重点场所进行监测预警及管控,实现数据综合展示、风险预警分析和线上巡查等功能,形成从企业到行业主管部门的管控与动态监测预警,不断提升企业安全监管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生产企业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健全完善企业基础信息库,形成“一企一档一码”,提高精细化监管,有效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遏制重特大事故。
2.城市地下管廊、管线风险隐患排查治理项目
针对地下管线可能发生或造成的泄漏、燃爆、坍塌等突发事故,根据输送介质的危险特性及管道情况,加强地下管廊、管线隐患排查治理,并对风险进行辨识和评估,制定综合应急预案和有针对性的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定期组织演练。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人员专业素质,配备安全检测及应急装备。
3.安全生产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开展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系统工程建设,建设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和趋势分析。
专栏6 安全生产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项目 |
危险化学品动态监测预警平台建设项目。围绕危险化学品储罐区、仓库、生产装置等重大危险源以及关键部位等的安全风险,汇聚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等风险要素基础数据、感知数据和共享数据,通过视频监控预警、三维建模、数据可视化、知识图谱、企业画像等技术,对危化品生产企业、危化品重点场所进行监测预警及管控,实现数据综合展示、风险预警分析和线上巡查等功能,形成对企业和园区的管控与动态监测预警,不断提升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危化企业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尾矿库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项目。项目围绕尾矿库安全生产风险,以感知数据为支撑,构建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预警模型,实现尾矿库安全生产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和趋势分析,为重点监管、精准执法、科学施策提供支撑。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风险综合监测、风险智能评估、风险精准预警以及风险趋势预测与研判。 |
4.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智能化提升工程
建设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整合交通运输各领域信息资源,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对接省交通运输厅以及市级综合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交换共享,有效支撑政府决策、行业监管、公众服务和企业服务。依托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重点建设综合行政执法电子化管理系统、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综合交通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建设等。
专栏7 交通运输管理智能化项目 |
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建设焦作市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加强运政、联网联控、执法、公交、出租车、班线客运等各领域系统在线信息资源整合力度,构建全市统一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位置信息监控平台、视频图像综合管理平台,实现运行监测、应急处置、大数据分析、信息发布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集中部署和集中管理。 综合行政执法电子化管理系统。建设焦作市交通综合行政执法电子化管理系统,覆盖全市定点治超、流动治超、高速公路治超、治超非现场执法、货运源头治超、一超四罚、信用治超等执法门类,并与省治超信息系统进行对接,以现代化科技手段规范执法队伍管理,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促进跨区域跨部门协同执法。 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焦作市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通过对实时采集的各业务管理、车辆运行、现场执法等过程静动态信息的比对分析,形成安全监管闭环管理,实现对网约车、出租、公交、公路客运、危险品运输等的综合监管,确保道路运输系统安全、平稳运行。 综合交通应急指挥调度平台。以“两客一危”运输平台为基础,联合铁路、公路、水路、邮政等资源,加强与公安、卫生、宣传、气象等部门的协调合作,建立跨方式、跨部门综合交通预警、应急协调机制,推动综合交通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建设,加强救援体系信息互联互通,提升不同运输方式间联防、联控和联动能力。建立应急物资和运力运输资源信息共享体系,提高应急救援效率。 |
(三)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1.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项目
根据我市自然灾害种类的分布、影响程度和特征,普查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普查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和环境等承灾体调查与评估,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评估,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主要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以及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
2.防汛抗旱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水旱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加强一级行洪河道、中小河流治理,通过河道疏浚扩挖、堤防加高加固、穿堤建筑物拆除重建或维修加固等措施,推进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加快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中心城区排水工程,改扩建排水设施以及配套工程,推进积水片区改造,建设地下调蓄池,提升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加快建设海绵城市,提高城市吸水、蓄水、排水、净水能力。提升抗旱供水能力,推进抗旱水源建设,建设河系连通工程以及其他配套工程,确保重点水源与农村饮水、灌溉用水安全,做好城市备用水源规划,有效提高抗旱应急供水保障能力。涵养水源并保持水土,对重点河湖进行治理,保护地下水,建设生态化绿色化防汛抗旱水利工程。加强水旱灾防治监管,建设监测预警智慧化工程,加强水旱灾监测站网与监测预警预报平台建设,实施水旱灾防治智慧化体系建设。
专栏8 防汛抗旱水利工程建设项目 |
排水防涝补短板工程。做好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及建立监测系统(主要包括排水管网、路灯管线等)工作,开展排水管线普查测量,建立城市基础设施电子档案和地下基础设施信息系统,构建地下排水管网三维数据库,为开展城市排水防涝补短板工作奠定基础;实施普济河流域、中站片区、群英河流域、瓮涧河流域、李河流域、马村片区、万方片区、大沙河城区段片区和新河南部片区等排水防涝补短板项目;实施投资约8亿元的影视路截洪沟、凤翔路(东苑路-李河)、马涧等雨水行泄通道工程。 焦作黄沁河防洪工程水毁修复项目。对焦作市黄沁河防洪工程和防汛交通道路进行水毁修复,恢复防洪工程标准,提高抗洪能力,确保工程和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通过项目实施,修复工程毁坏部位,恢复工程原貌,使工程达到原有防御标准,稳定河势,进而进一步保障黄(沁)河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滩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建设提供可靠保证。 焦作黄河河道可视化管理系统项目。利用先进的视频监控、移动巡查、水文监测等手段,并加以智能化分析,实现对水利工程的监控与报警,为水利工程的安全管理、运行管理、综合安防等提供保障,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水安全保障工程项目。 针对有山洪灾害防御任务的县市区,实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推进大沙河、新河、山门河、丹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市区洪水灾害对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安全影响及仿真推演项目。通过模拟以及仿真等手段揭示洪水灾害对南水北调供水安全的影响,建立焦作市区洪水灾害应急管理平台为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也为焦作安全城市发展提供支撑。项目建设主要包括焦作市区洪水风险调查与灾害情景构建、焦作市区洪水灾害淹水模型与排水泄洪能力估算以及焦作市区洪水灾害应急管理平台建设。 焦作市智慧水利平台建设项目。在已经实施的省、市、县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焦作市监测站点,完善监测站网,提高通讯保障能力,实现监测信息实时共享;建设焦作市级监测预警平台,增加小流域暴雨洪水分析功能,提高预警信息质量,增强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焦作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中央、省、市、县、乡监测预警系统互联互通。 焦作市智慧水环境平台(防汛)平台建设。增强城区内河、排水管网、厂站等涉水市政设施日常管理维护和应急指挥调度能力,主要建设内容包含信息采集系统、计算机存储和数据资源中心、应用和业务系统、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城市照明集中控制系统5个部分,完善中心城区内排水管渠地理信息系统,并在排水防涝设施关键节点、易涝积水点等区域设置流量计、液位计、雨量计、水质自动监测、闸站控制、视频监控等智能化终端感知设备,提高城市河湖水系、闸站、管渠等联合调度能力,最终实现洪涝“联排调控”,提升城市防汛应急能力。 |
3.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
开展抗震性能普查工作,以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为基础,对地震高烈度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易发区的未采取抗震措施或抗震能力未达到抗震设防标准的乡村民居、城市老旧房屋、城镇供排水、道路桥梁、供热、燃气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学校、医院、幼儿园、交通生命线、电力、通信、危化品厂库、水库大坝、重大工程等建筑或设施为重点进行抗震加固。对一般地区未达到抗震设防标准的民居、公共设施加固改造,持续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科学规划并建设高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实施农村民居加固示范工程建设。
4.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程
实施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落实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工作,实时更新地质灾害隐患动态数据库,摸清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实施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升级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三维数据信息可用性、在线监测预警可靠性,构建更加专业、高效、实用的地质灾害防治指挥系统,有力提高指挥调度能力。对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积极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加快开展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实施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实时共享气象和水利部门雨量数据,在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置雨量站;地质灾害易发区县级政府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与本地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相适应的专业监测,为有效防范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区域联防、绩效考核”的地质灾害防治网格化管理体系,以乡镇为网格单元,落实“乡镇、村、自然资源所、专业人员”的“四位一体”协同管理模式,建立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网格化管理体系,逐步实现防灾方式由“群测群防”向“群专结合”转变。
专栏9 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工程项目 |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项目。按照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的要求,基于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框架设计,依托气象局现有业务系统,扩建信息传输渠道及与之配套的系统,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市、县一体化预警信息发布体系,覆盖全市的权威、畅通、有效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实现上连省及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下接县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系统,横向与市政府应急平台和各有关部门的专项应急平台等互联互通,使得各类预警信息实时共享、高效快捷、准确无误、科学规范地发布。 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河南省子项目。完善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焦作市基准站、基本站和一般站的建设,融合至河南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观测网络中,形成具备地震预警能力和烈度速报能力的技术体系,极大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在我市已布设地震预警信息接收终端的示范学校基础上,继续选取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场所部署预警终端,逐步建立覆盖范围广、发布时效快的地震预警发布网络,为重大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地震紧急自动处置、政府应急响应、市民紧急避震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服务。 太行山区森林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森林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是提升森林防火综合指挥调度能力的基础,是提升森林火灾防救能力、提升森林火灾扑救效率、增强业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新建指挥中心5套(市本级、沁阳、博爱、修武、焦作市森林消防大队各一套);购置大型综合通信车1辆,中型综合通信车5辆,小型综合通信车10辆;配备数字超短波固定基站、车载台、基地台、背负台、手持台等若干。总投资3400万元,按照8:2投资比例测算,拟申请国家投资2720万元,地方配套680万元。 太行山区以水灭火设施设备。以水灭火具有拦截火头高效、扑灭明火迅速、清理火场彻底等特点,是森林灭火手段的发展趋势。装备4支以水灭火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市本级、沁阳、修武、博爱各一支),配备接力水泵等以水灭火装备15套,修建蓄水池15个,输水管线若干。项目总投资约3000万元,按照8:2投资比例测算,拟申请国家投资2400万元,地方配套600万元。 |
(四)应急救援实战能力提升工程
1.专业及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项目
提升地震、地质灾害和矿山事故应急救援能力,依托地方政府和重点企业现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按照区域布局和实战需求,建立工业园区和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等高危行业企业救援队伍。坚持专兼合一,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基础上,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政企共建等方式整合优化专业和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市级建设不少于100人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县(市)区建设不少于50人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化工、矿山、森林火险、防汛等重点县(市)区和功能区要根据各自产业结构特点,组建不少于20人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乡镇(街道)组建不少于20人的专(兼)职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行政村(社区)组建不少于10人的村级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立社会救援力量的政策引导、装备配备、实训演练、表彰鼓励和与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共训共练机制,支持鼓励社会救援力量建设发展。出台鼓励社会救援力量建设发展意见,重点支持多支骨干社会救援队伍建设。
2.综合消防救援基础建设工程
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标152—2017)和《乡镇消防队建设标准》(GB/T35547—2017),为新建城乡消防站、队配备消防车辆及相关设备,满足基本灭火救援实战需要。组建完善工程机械、潜水等特种救援队伍,配强洪涝、干旱、地质、地震灾害、森林灭火、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救援装备,提高综合救援能力。更新全部超期服役执勤车辆,新购防护装备配备率、适体率均达100%。城市街道、经济发达镇、特色小镇、重点镇和重点示范镇要按规定设立消防站,其他乡镇要建立乡镇专职消防队或志愿消防队。行政村(社区)要建设微型消防站,配备必要应急器材。
(五)应急保障综合能力提升工程
1.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市级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基地集应急救援队伍驻扎训练、应急装备物资储备和宣传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建设训练场地并配备应急救援装备,加强对专业和社会救援队伍的业务培训和技能训练,支持其参与防灾救灾行动,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物资储备救灾仓库,实现对救灾物资和装备的统一存放、统一管理和调度,最大限度发挥救灾物资和装备的用途,提高救灾物资和装备的保障能力。建设灾难体验场馆,向全市居民普及安全与应急知识,提升群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项目
建立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完善重要应急物资储备规划、生产、采购、储存、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优化应急物资品种、规模、结构和区域布局,健全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政府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经费保障机制,将应急物资政府储备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采取与有关企业签订协议等多种形式,保障抢险救援物资、生活类救灾物资、救援队伍保障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生产和供给。合理确定品种范围,在节约适用的前提下按需配备、储备应急物资装备,建立日常补充机制,定期维护保养。县(市)区应急物资储备参照《县级应急装备配备及救灾物资储备指南》执行;各类功能区、乡镇(街道)应急物资储备参照《乡级应急装备配备及救灾物资储备指南》执行;行政村(社区)应急物资储备可根据《乡级应急装备配备及救灾物资储备指南》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按需配备。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支持和捐赠。鼓励法人、其他组织和家庭储备基本应急自救物资和生活必需品。
3.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
县(市)区应急管理部门牵头,统计核实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和建设情况,推进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建设生态植物园Ⅰ类应急避难场所,使城市建设与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防御地震灾害等公共突发事件能力。
专栏10 应急保障项目 |
豫西北(焦作市)综合应急救援基地。项目总投资14565万元,主要建设项目包括应急物资储备库、应急救援技能实训与应急管理培训场所以及考试中心建设。 沁阳市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中心。总投资3800万元,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主要储存防疫医疗类应急物资,兼顾储存生活类、防火防汛和地震类等应急救灾物资的现代化大型应急物资储备中心。 温县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总投资1100万元,建设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参照《县级应急装备配备及救灾物资储备指南》包含建设两个贮备库,分别是应急物资储备库和防汛类物资储备库各1000㎡共2000㎡;生产辅助用房(管理)500㎡,管理用房500㎡,附属用房200㎡,建安成本890万元;其他费用120万元。 解放区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总投资10500万元,占地20亩,建筑面积5000㎡,库房及其附属用房,设施、设备;救援救灾、物资和装备等。 山阳区综合救灾物资储备库。总投资900万元,规划5亩(规划建设用地4.126亩),拟建建设面积800㎡,其中,库房543㎡、生产辅助用房77㎡、管理用房95㎡、附属用房85㎡;室外堆场(含罩棚)162.9㎡,以及场区道路、围墙、观察场、给排水、供电、装修等。 马村区应急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总投资800万元,建设现代化应急物资储备库房,配套应急指挥办公楼、监控室等设施,整理硬化场地、购置运输、监控、办公等应急保障辅助设备及应急物资。 示范区救灾物资储备库。总投资700万元,项目占地4.13亩,总建设面积800平方,其中库房543平方、生产辅助用房77平方,管理用房95平方、附属用房85平方;室外堆场(含罩棚)162.9平方,场区道路、围墙、观察场、给排水、供电、装修等。 修武县救灾物资库。总投资200万元,建设面积为1980平方米,建筑设备,电气、排水、采暖、通讯、消防、网络等。 孟州市应急物资储备中心。总投资3800万元,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主要储备各类应急救援物资,服务洛阳副中心城市公共服务建设。 生态植物园Ⅰ类应急避难场所。总投资1116.73万元,用地面积2600亩,按Ⅰ类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建设,可以安置三万人以上,大于一个月以内的应急避难。生态植物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成后辐射半径较大,平时是市民娱乐休憩之地,灾时为救灾避难场所,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应急管理、避难宿住、应急交通、应急医疗卫生救护、应急消防、应急物资、应急供水设施、应急保障供电、应急通讯、应急排污、应急垃圾、应急厕所等。 |
(六)全员安全素质提升工程
1.应急文化宣教基地建设项目
加强应急科普和安全宣传教育体验一体化基地建设。采取政府投资、政府引导社会投资、社会投资等方式,与广播、电视、报刊等部门合作,依托我市现有科技场馆,统筹各部门科普和体验式场馆资源,建立包括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交通、消防、生产安全、应急救援和青少年儿童安全体验馆,增强应急科普宣传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和体验感。完善场馆教育功能,优化运营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应急避险、逃生自救、居家安全、防震减灾、公共安全、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科普教育,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县(市)区结合实际,自主建设应急体验场馆或利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建成至少1个应急安全主题文化广场(公园)。选取辖区内人流量较大的街道建设至少1个应急文化主题街区,发布应急信息,普及安全知识。
2.考试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项目
根据省厅关于完善安全生产培训考试基本条件和省宣教中心关于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安全生产考试中心和考试点的要求,全面推进我市安全生产考试中心和考试点项目建设。全面利用视频监控及网络系统、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防作弊技术、应急教育管理技术,形成安全、实时、高效的考试运行体系,切实提升我市安全生产考试管理水平。
3.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科普示范基地建设
进一步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创建工作体制机制,在各辖区择优推荐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突出、示范性较强的学校建设成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示范基地,主要通过实物展示、模拟展示和模拟地震体验平台等展项,运用声、光、电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教育。结合各县(市)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已建教育基地,形成层次分明、协调一致、覆盖全市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网络。
五、保障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本规划是统筹和指导全市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的规划,各级政府要把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作为政府全面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将应急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实现应急管理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级政府要根据本规划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并在主要目标、建设任务和重点项目方面要与本规划做好衔接。重点建设项目牵头单位要抓紧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申报工作,建立完善应急体系重点建设项目管理机制,完善队伍、基地、平台等建成后的日常运维机制,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二)细化责任分工
坚决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制,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级应急管理局要切实履行综合监督管理和应急救援责任,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分管行业领域安全工作日常管理、监督管理和应急管理责任。各部门要不断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在处理事故灾害过程中要相互配合、加强协调。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加强工作衔接,分清轻重缓急,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把工作做实做细。
(三)加大资源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强应急管理财政保障的政策研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应急管理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利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各方资金相结合的应急资金保障机制,实现对规划实施予以合理保障,提高应急资金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强化灾后恢复与重建能力建设,积极研究受灾地区贷款贴息、财政转移支付等扶持政策,及时给予受灾地区物资、人力、技术支持,提升灾后受损公共设施修复能力。
(四)完善激励机制
全面实行应急管理部门准军事化管理,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应急管理队伍津贴补贴、医疗保障、康复疗养和抚恤优待政策,建立健全职业荣誉体系和表彰奖励制度,提升职业荣誉感、归属感和吸引力。完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等专业救援队人员退出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应急力量依法参与事故灾害救援保障机制。
(五)强化评估考核
健全规划实施监督检查与跟踪机制,定期公布规划目标任务、重点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发挥规划引领约束作用,推动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在“十四五”中期和期末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考核评估,考核评估结果作为市政府对县(市)区和各级有关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附件:焦作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专项规划重大工程项目清单
附件:
焦作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专项规划重大工程项目清单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地点 (县、市、区) |
建设内容 |
计划投资 |
建设年限 (年) |
合计 |
20个 |
|
|
|
|
1 |
焦作市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平台建设项目 |
市本级 |
(1)应急指挥车;(2)窄带无线通讯;(3)卫星通讯网络。 |
4650 |
2022-2023 |
2 |
豫西北(焦作市)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建设项目 |
市本级 |
(1)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2)应急救援技能实训与应急管理培训场所建设;(3)考试中心建设。 |
14565 |
2022-2024 |
3 |
沁阳市应急指挥平台建设项目 |
沁阳市 |
为实现我市与国家、省、焦作市指挥中心调度工作的衔接,结合我市实际,需要建设沁阳市应急指挥平台,逐步建立“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指挥系统,全面提高我市应急管理指挥能力和应急救援水平,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及时、高效、科学、全面的决策指挥方案。有效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 |
513.9 |
2021-2022 |
4 |
沁阳市应急装备采购项目 |
沁阳市 |
为防汛抢险、森林消防物资采购项目。 |
286.5 |
2021-2022 |
5 |
孟州市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建设项目 |
孟州市 |
建设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仓库 |
300 |
2021-2023 |
6 |
孟州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项目 |
孟州市 |
建设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
219 |
2021-2023 |
7 |
温县应急救援防汛救灾指挥体系建设 |
温县 |
建立一个与应急平台联网的全县应急平台体系网络,包含:应急救援指挥车、信息保障车、单兵设备、无人机,视频融合系统、在线监测、融合通信系统及软件、地面无线通信网络、乡镇指挥平台等。 |
3000 |
2021-2022 |
8 |
温县应急和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建设 |
温县 |
建设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参照《县级应急装备配备及救灾物资储备指南》包含建设两个贮备库,分别是应急物资储备库和防汛类物资储备库、生产辅助用房、管理用房、附属用房、其他附属设备。 |
687 |
2022-2023 |
9 |
武陟县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项目 |
武陟县 |
本项目计划分三期建设,一期建设武陟县应急指挥中心。 |
800 |
2022-2023 |
10 |
修武县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项目 |
修武县 |
2021年应急指挥平台(硬件)建设包括应急指挥所和应急指挥通信网(不包括融合通信)两部分;2022年-2023年应急指挥平台主要建设融合通信系统、应急系统开发及维护保障。 |
872 |
2021-2023 |
11 |
修武县救灾物资库建设项目 |
修武县 |
建设面积为1980平方米,建筑设备,电气、排水、采暖、通信、消防、网络等。 |
217 |
2022-2023 |
12 |
解放区应急管理局应急物资储备库 |
解放区 |
参照《县级应急装备配备及救灾物资储备库指南要求》建设解放区应急物资储备库。 |
39 |
2022-2023 |
13 |
山阳区应急指挥中心项目 |
山阳区 |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000㎡,拟将山阳区消防大队办公楼第5、6层改建为山阳区应急指挥中心。 |
180 |
2022-2023 |
14 |
中站区应急指挥中心 |
中站区 |
1.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及专用设备采购资金。 2.全国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项目资金。 |
366 |
2022-2023 |
15 |
马村区应急指挥中心及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 |
马村区 |
马村区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及其分中心和应急物资仓库、应急保障辅助设备及应急物资。 |
242 |
2021-2023 |
16 |
太行山区森林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 |
|
提升森林防灭火综合指挥调度能力的基础,是提升森林火灾防救能力、提升森林火灾扑救效率、增强业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
3400 |
2021-2025 |
17 |
太行山区以水灭火设施设备 |
|
以水灭火具有拦截火头高效、扑灭明火迅速、清理火场彻底等特点,是森林灭火手段的发展趋势。 |
3000 |
2021-2025 |
18 |
生态植物园I类应急避难场所 |
|
总投资1116.73万元,用地面积2600亩,按I类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建设,可以安置三万人以上,大于一个月以内的应急避难。生态植物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成后辐射半径较大,平时是市民娱乐休憩之地,灾时为救灾避难场所,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应急管理、避难宿住、应急交通、应急医疗卫生救护、应急消防、应急物资、应急供水设施、应急保障供电、应急通讯、应急排污、应急垃圾、应急厕所等。 |
1116.73 |
2021-2025 |
19 |
山阳区综合救灾物资储备库 |
山阳区 |
总投资900万元,规划5亩(规划建设用地 4.126亩),拟建建设面积800m²,其中,库房543m²、生产辅助用房77m²、管理用房95m²、附属用房85m²;室外堆场(含軍棚)162.9m²,以及场区道路、围墙、观察场、给排水、供电、装修等。 |
900 |
2021-2025 |
20 |
示范区救灾物资储备库 |
示范区 |
总投资700万元,项目占地4.13亩,总建设面积800平方,其中库房543平方、生产辅助用房77平方,管理用房95平方、附属用房85平方;室外堆场(舍罩棚)162.9平方,场区道路、围墙观察场、给排水、供电、装修等。 |
700 |
2021-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