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全面从严治党
焦作,古称怀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在这片古老文明的土地上,孕育出的杰出人物灿若繁星,涌现出无数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清官廉吏,成为一座座勤廉铸就的大河砥柱、太行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了展现焦作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发挥家规家训文化的教化作用,我们组织人员收集整理了焦作历史和当代部分名人的家规家训家风故事,涵盖人物生平、家规家训、家风故事、主要作品等。在编撰过程中,难免会有疏漏或不当之处,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家事牵国事,家风连政风。希望广大党员干部能够从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廉洁养分,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以清廉家风促党风政风、带社风民风,为营造崇德向善、崇俭尚廉的社会氛围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出积极贡献。
曹 谨(图片来自网络)
人物生平:
曹谨(1786年—1849年),初名瑾,字怀璞,号定庵,怀庆府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市)人。20岁参加乡试,中解元。先后在平山、曲阳、饶阳、宁津、闽县、福州海防同知(知府的副职)等任职;清朝道光年间,调任台湾凤山县令、淡水同知。曹谨为开发、建设、保卫台湾立下卓越功勋,深受台湾人民爱戴。在台湾家喻户晓,被称为“宝岛禹王”。凤山人民为追念曹谨的恩德,在凤仪书院内为他建立生祠,每年曹谨生日,都要举行降重的纪念活动,一直延续至今。1992年高雄农田水利会,为曹公塑了全身像,并将曹公祠晋升为曹公庙,奉若神灵。在凤山,命名了曹公里,曹公路,曹公亭,曹公国民小学等,台湾人民以各种方式追念这位民族功臣。
一、治水患,廉洁爱民
道光17年(1837年),曹谨调任台湾凤山。在他到任的前一年,凤山大旱,禾苗尽枯,民不聊生。面对“饥民遍地,盗贼纷起”的景况,曹谨每天巡行乡村,问疾苦,赈饥济贫。同时又时刻思考着解决灾害的根本方法。他提出“弭盗莫如足食,足食莫如兴水利”,他带人翻山越岭,查水源,测地形,拟定治水方略,并且发动全县士民捐资出力,挖渠修圳。经过两年的苦干,共挖渠圳44条,全长130多公里,成为台湾境内最大的水利工程,世人称为“曹公圳”。之后,他又发动全县士民,开挖了一条全长60多公里的新渠,彻底解除了凤山的水旱灾害。
凤山文士写诗赞道:新波水与旧波通,终岁无忧早涝逢;种得水田三万顷,家家鸡黍拜曹公。
二、扬国威,守疆固土
道光20年(1840年)曹谨因为政绩卓著,升任淡水厅同知。此时,正值鸦片战争爆发之际,英军攻陷厦门,伺机进犯台湾,局势异常紧张。曹谨上任后,立即查保甲、编户籍、筑炮台、固海防,整顿军队,操练乡勇,充分做好了御敌的准备。道光21年(1841年),英军首次派兵进犯台湾,曹谨指挥军民,顽强御敌,打得英舰桅杆索断,狼狈逃窜,取得了中英开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给不可一世的侵略者一次沉重的打击。道光22年(1842年),英军再次组织兵舰进犯台湾,曹谨采取扬长避短,不在海上交锋的战略,设计将敌人诱入港中,又一次全歼了侵略者。道光皇帝龙颜大悦,赞道:“智勇兼施,大扬国威”,并且特旨嘉奖守台官兵。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政府以重新开战为由,威胁清政府惩办抗英官兵。赴台查办此事的钦差大臣怡良深知曹谨无罪,问他“事将若何?”曹谨回答:“但问国家事若何,我官可不做,人要做,如果真要治罪,我甘心当之,但百姓出死力捉贼,不易有所负。”因此,曹谨被免职。虽然,曹谨又以捕海盗、兴文教等功劳,被补封为海疆知府,但是宦海一生的曹谨,早已看透清王朝的腐败。他萧然归故里,道光29年(1849年),曹谨病逝于家乡沁阳。
曹谨的勤政为民,廉洁无私,崇尚科学,守疆固土的精神,永远是启迪后人的典范,也是振奋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